本站公告: 致力传播美好的艺术。

LE PRÉLUDE 前奏 | 佛像艺术专题

艺术新闻 艺微客 672浏览 0评论


Lot1030

明永乐铜鎏金文殊菩萨



款识:大明永乐年施   内地宫廷黄铜鎏金   H:25.5cm


此尊文殊菩萨造像即为永乐宫廷造像的佳作。菩萨头戴花冠,顶结高发髻,耳侧缯带呈U字形翻卷,耳下垂圆环。面形方正,面容庄严肃穆。双目低垂,嘴角略向上翘,透露出菩萨悲天悯人之意。双肩宽厚,腰部收束,躯体柔软,肌肉饱满有力。上身饰项圈和长链,项圈下缀U字形连珠式璎珞,下身着长裙,腰间束宝带,腰带下亦有U字形连珠式璎珞装饰,双肩披大帔帛,手和足部有钏躅装饰。裙子与帔帛采取写实手法表现,衣纹流畅优美,生动表现出丝织物特有的质感。结跏跌坐于双层束腰莲花宝座上,两手置胸前结说法印,手心各牵一莲茎,左右肩花上分别安置经书和宝剑。经书和宝剑是文殊菩萨形象的重要标识,皆有美好和深刻寓意,利剑表示可以斩杀一切烦恼之贼,经书表示智慧渊博如大海。莲花座造型规范,上下边缘各饰一周圆形的连珠纹;莲花瓣周匝环绕,饱满有力,头部饰有立体感颇强的卷草纹;座面阴刻“大明永乐年施”六字楷书款,文字细劲,书体柔美,为永乐宫廷造像中最为标准的款识。莲座封底已失,内膛光滑规范、底部边缘磨损自然,剁口规整有力。整体造型端庄,形象生动,比例匀称,工艺精细;形体舒展,线条流畅,金色饱满悦目,富丽堂皇;无论是整体造型还是局部做工,都生动自然,既符合历史规制,也饱含时代艺术气韵,体现了明代永乐宫廷造像鲜明的艺术和工艺特点。







Lot1022 
清雍正铜鎏金绿度母

北京黄铜鎏金  H:22.2cm

绿度母是二十一救度佛母之首,由观世音菩萨幻化而来,是喜马拉雅地区以及西藏备受尊崇的神祇。本尊绿度母身姿修长,体态婀娜,富于女性之柔美风韵。其圆润的面庞微微右倾,双目温蓄地俯视,一双细眉舒展于饱满的额上,窄挺的鼻尖下,樱唇微微上扬。其头戴五叶宝冠,冠叶细小,冠沿垂下流苏式璎珞,富丽华美。度母束发高髻,发缕丝丝可见,双耳后方宝缯飘扬,饱满的耳垂下系着圆形耳铛,耳后两侧细长的发束从双肩垂落。其胸前与腰间系有华丽的璎珞坠饰,手臂、手腕与脚踝佩带手镯、臂钏与踝饰。其细长的帛带自双肩垂下,轻绕于手臂,衣纹褶皱流畅自然。绿度母右手展开,掌心向外,结与愿印;左手拇指与无名指相捻,结说法印,双手轻捻两支莲茎,生出两朵莲花挺立在度母两侧。绿度母呈右舒坐之姿,由莲座中央生出一支小莲座,托起右足,下承仰覆莲座,莲瓣细长而饱满,呈数层叠加的式样。综十八世纪的同类造像,此尊当属其中的精品。









Lot102315世纪铜鎏金释迦牟尼
红铜鎏金西藏尼泊尔风格  H:31.5cm; H:12cm

佛陀左手禅定印、右手触地印,乃标准的释迦牟尼成道像。其头顶肉髻隆起,大耳垂肩,面庞圆润,额际宽广,额间白毫以绿松石镶嵌;修眉细目,直鼻薄唇,双目微闭,俯视众生,嘴角微露笑意,神情慈祥而庄严。佛陀身躯体浑厚,四肢圆润。其腰身挺拔,身着袒右肩式袈裟,衣物轻薄帖体,双腿前的衣物平铺于莲台之上,表现出袈裟轻柔的质感。释尊结跏趺坐于莲花台座之上,莲座上莲瓣排列有序,秀长挺拔,尖部微微上翘。莲台上下缘饰连珠,连珠颗颗饱满,珠圆玉润。

承托陀佛造像是精致奢华底座和背光。背光呈马蹄型,周边有一周缠枝莲花和一周火焰纹。顶部有一只蹲踞展翅的大鹏金翅鸟,其下两侧是一对口大张面朝外的摩羯鱼,下方有立柱、横梁,横梁下方有怪兽、狮子和大象。立柱外侧,各有一位手持莲花,身姿婀娜的协侍菩萨。下方承托束腰须弥台座,莲座为亚字形方台座,上小下大,中间束腰处镂雕金刚杵和狮子。整个背光和台座气势恢宏,雕饰精美,金色灿烂,在这具精美背光的衬托下,佛陀更显慈悲庄严,魅力无限!








Lot102516-17世纪铜鎏金四臂观音
西藏扎什伦布寺风格  H:23cm

四臂观音是雪域西藏的守护神,为观音菩萨的化身之一,与文殊菩萨、金刚手菩萨合称“三族姓尊”,三尊分别代表大悲、大智、大力。其心咒“六字大明咒”,即“嗡嘛呢叭咪吽”,在藏地被广为传诵,信仰影响深远。其四臂造型代表了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亦代表了息、增、怀、诛四种佛行,是密乘行者修心的法门。

观音高髻束发,头戴五叶宝冠,耳垂圆珰,余发垂肩,耳际宝缯飞扬。面相方正,面容秀美,神态安祥,宁静含笑,眉间饰白亳,以慈悲慧眼俯视众生。主臂双手于胸前合十,后臂双手上举持物。上身双肩搭帔帛,胸前装饰有华美的璎珞,手臂佩臂钏。下身着长裙,腰带束带,帔帛及裙子皆用写实手法表现,线条流畅,有若织物。观音全跌迦座于莲花宝座之上,莲座为单层仰式,上缘饰有连珠纹,莲花瓣为三层,饱满而有力,主瓣间露出底层莲瓣的一角,莲瓣瓣端微微上翘,刻画精细入微。脑后饰有头光,像身比例舒适,宽肩细腰,腰部挺拔而有动感。

扎什利玛起源于扎什伦布寺初创之时,兴盛于17、18世纪。在扎什伦布寺初创期间,即有众多的高僧大德和艺术大师参与创作其中,例如“勉唐”画派的创始人伟大的画家勉拉·顿珠嘉措。扎什利玛造像作品不仅受到了西藏本地的追捧,还被迎请到西藏以外的北京、承德等地加以供奉。其作品代表了当时以扎什伦布寺为核心的后藏地区金铜造像艺术的最高水平。










Lot1026  

13-14世纪铜鎏金观音菩萨
H:31cm
观音菩萨是中国佛教所崇奉的四大菩萨之一。自西晋观音信仰普及中国开始,救护有情、闻声即现、化度众生的特质,即是观音信仰发展的基础,直到今日一千多年来,始终根植于信众的心。观音菩萨头戴五叶宝冠,中间冠叶较高,宝冠上浮雕花卉图案,正中有小化佛。耳际有扇形冠结。缯带弯曲向上,随风飘扬。几缕秀发,垂落于肩,耳着圆形花卉耳珰。观音菩萨面庞方正,额际宽广,面部丰满圆润,双颊丰腴,汉族人面相。双眉连于鼻颈,弯曲如钩。眼脸宽阔,俯视前方双目俯视前方。鼻梁挺阔,小嘴微抿,双颐丰润,下颌饱满,嘴角上扬,微露笑意。观音身着广袖长袍天衣,衣边领口錾刻火精美花纹。衣物轻薄贴体,衣纹流畅,表现出衣物轻柔的质感。胸前饰以璎珞链珠,下身着僧裙,腰间束带打结,极为生动写实。腰身挺拔,结跏趺端坐。左手于腹前结禅定印,右手当胸结说法印,乃观音菩萨的常见形象。这尊菩萨是目前所见观音造像中较为特殊的一尊,其开面有些大理造像或辽代中原地区造像的遗风,而且宝冠也是较为特殊的造型,是一件值得收藏并有着十分重要研究价值的独特造像。







Lot1027
明中期铜鎏金释迦摩尼佛全跏趺坐像

H:26.5cm


此像表现的是释迦牟尼成道像,它来源于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降魔成道时的情景。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在佛教中享有至尊的地位。据佛典记载,悉达多太子放弃苦行之后,来到附近的尼莲禅河(今印度利莱安省),独自走到一棵菩提树下,面向东方跏趺端坐,发大誓愿:“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经过四十九天的禅定思惟,终于在最后一天夜晚,繁星璀璨、明月当空之时,大彻大悟,成就了妙觉佛果。他证悟的谛理就是四谛、十二因缘和八正道,为小乘佛教的基本思想。

该像是具有藏汉风格的北京地区造像。释尊螺发排列紧密,宝珠顶严。面庞圆润丰腴,眼睑微垂,双耳垂肩,兼容慈和端详,展现出大彻大悟后的自在境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造像肩胸宽厚,腰部细敛,身披袒右式袈裟,内着僧裙,衣纹层迭有致,体现了汉地造像注重衣褶刻画的传统,颇具质感,衣缘錾刻细密的花纹。腿部裙褶略呈椭圆形,这是明代造像的惯用手法。释尊左手于脐前结禅定印,右手施降魔触地印,金刚跏趺坐姿。下承仰覆式莲花座,台座上下均饰一周连珠,莲瓣宽肥舒展,内层装饰卷草纹。

此像材质为黄铜,致密细腻,通体鎏金完好,金光熠熠。整像造型工艺精湛,既符合西藏佛像的相好标准,又有内地佛像的写实技法,明显反映出永宣造像的艺术特征,体现出皇室造像的庄严华贵,气度非凡,且品相上佳,为明早期北京地区宫廷风格造像的经典之作,体量较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来源:

德国纳高2017-12-06中日与东南亚艺术,拍品237 

南德私人收藏,此前为1960至1980年期间奥地利私人收藏









Lot1028

清乾隆紫金琍玛无量寿佛

北京宫廷风格合金铜  H:49cm
此像头顶束高发髻,发髻在头顶高高耸起,如远山上矗立的佛塔。髻顶饰以莲花托起的摩尼宝珠,宝珠上镶嵌绿松石,并以火焰纹环绕。头发丝缕分明,发丝历历可见。发髻上的发辫盘束有致,额前卷起的发缕呈波浪状,几缕余自然下垂披于双肩。大耳垂肩,耳轮清晰美观。面部泥金,圆润饱满,五官刻画栩栩如生。眉弓隆起,眉如柳叶,眉梢挑起;双目细长,眼睑微垂,俯视前方;鼻梁高挺,两翼挺阔,双颊丰润,小嘴微抿,唇型优美。面容庄严慈祥,神态安详宁静,让人望之而心安。佛陀脖子比例适中,饰三道蚕节纹。其身体端正,肩宽胸挺,腰部收束,造型端庄大方。上身饰长链,左肩斜披络腋,双肩披大帔帛,下身着长裙,腰间束宝带,手和足部饰有钏躅。僧裙和帔帛轻薄帖体,衣纹流畅自然。双腿腿面的长裙上錾刻精美的缠枝莲花,花纹宛转妙蔓,线条刚劲有力细腻流畅。结跏跌端坐,双手结禅定印。佛像仅面部泥金,躯体及四肢现灰暗或紫红皮壳其胸前的璎珞、长链,以及臂钏、手镯和足钏等装饰,凸起如浮雕,极富立体感,可以明显看出它们与像身是一体铸造而后进行錾刻的。白毫、发辫、璎珞、臂钏和裙摆镶嵌绿松石等宝石。高耸的顶髻使人联想到早期的波罗遗韵,细腻光润的肌肤的高超浇铸工艺,精雕细琢,行云流水般自然写实的缠枝纹样,令人回想起尼泊尔遗风。所有这一切与清宫廷18世纪的仿古之风无不相关。整体造型大方,形象庄严,装饰繁复,工艺独特讲究,充分体现了清代宫廷造像的风格和工艺特点,展现了精致典雅、高贵华丽的皇家艺术气象。从材质上来看,这尊造像的铜质与普通的铜造像明显不同,这是一种极为珍贵稀有的紫金琍玛。“琍玛”是藏语中合金铜的音译,“紫金”是指它的颜色和名贵程度。以这尊造像为例,仔细观察,我们会看到,它的色泽暗红,在不同部位,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块,灯光之下,折射出不同的光芒。另外,在肩部和腿部的一些地方还能看到夹杂着金色的斑点,这是紫金琍玛的共同特色;紫金琍玛在空气中容易氧化,时间一长,颜色偏暗,呈深灰色。紫金琍玛造像主要铸造于清代,由西藏达赖、班禅作坊和清代宫廷乾隆时期造办处三处铸造。清宫的紫金琍玛造像到18世纪由清宫铸造,且多存于清宫中,如北京的故宫博物院、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等。







Lot1029

清康熙铜鎏金绿度母

北京黄铜鎏金  H:32cm


绿度母因身体为绿色而得名,她被尊称为三世佛之母,具有拔济众生出种种苦难之功能。以她为中心的二十一度母组合就是她无边慈悲力的体现。在西藏,松赞干布的尼泊尔妃子墀尊公主被认为是绿度母的化现。来藏传法的印度大师阿底峡尊者以此尊作为守护神。据传说,白度母是从观音菩萨的右眼所生,绿度母是左眼所生。度母头戴五叶冠,葫芦形发髻,顶饰摩尼宝珠,长发披落双肩背后,丝丝精细。圆形耳珰,下部坠以卷草花卉,垂落于肩部。额部饱满浑圆,双颐丰满,鼻梁挺直,双目微睁,肃穆含笑,给人以清丽俊秀之感。右手施与愿印,左手施三宝严印持优钵罗花。花朵开敷肩头。上身披帔帛,帔帛绕臂而下,垂落于座前。胸前饰项圈、璎珞。造像呈游戏坐,伸右腿,下踏小莲台。项链、臂钏、脚镯以匀称圆润的连珠组成,嵌珊瑚与绿松石珠为饰。下身着裙,裙摆以阴线刻纹装饰。度母头略向右偏,腰肢稍扭,右腿下探,身形优美、曲线灵动,既展现女性的柔美,又暗示她慈悲普度的情怀。双层仰覆式束腰莲座,莲瓣宽大肥厚,瓣端饰草头纹,乃康熙造像的典型特征。造像金水亮丽、冠饰璎珞等处嵌的各色宝石与金色将相辉映,流光溢彩。

来源: 

1.天津文物公司旧藏 

2.北京匡时2013年春拍:福报万千造化—佛造像专场,Lot2085

出版:

黄春和.《金色如来:水月轩藏金铜佛像》.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10,P90








Lot1031

18世纪木雕漆金释迦牟尼

H:79.5cm


此尊释迦牟尼佛右手下垂施触地印,左手结禅定印,再现了2500多年前佛陀在菩提迦耶战胜魔罗证得佛果的伟大瞬间。佛陀前额发际线略成弓形,更衬托出佛陀面部的端庄优美;肉髻隆起,其上饰以宝珠。佛陀面相,比例适中,五官匀称,额际高广,面型修长。双目微张,垂视下方,神情宁静而安详。双眼写实,上眼睑呈优美的弧形,瞳孔眼仁施以彩绘,显得庄严静穆。佛陀跏趺坐于双层莲座,身姿挺拔,双肩宽阔,胸脯挺起,四肢浑圆秀美,给人一种硬朗雄浑的气势。佛衣吸取了明代造像的特点,线条流畅排布,塑造出纺织物的垂坠感,腰系长裙,衣褶贴合身体结构,弧线如行云流水,纹线分布优美,造型立体灵动,将衣物柔软、垂坠的质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腿部衣纹呈放射性在莲座顶面铺开,衣料如波浪向两侧蔓延、伸展。造像刀法灵动,在严谨细腻中见飘逸之美,富丽堂皇的同时又富有生机和活力,用极致的工艺呈现出顶级宫廷艺术品的丰美与华丽。此尊造像莲座上沿、下沿各有一道周匝环绕。莲座较为宽大,双层莲瓣饱满宽肥,将整像气势衬托得更加宏伟高大;莲瓣隆起较高,瓣尖装饰卷云纹,纹样立体生动。莲瓣两侧边缘均饰有卷草纹,极尽装饰之华丽。此尊造像既有康熙时期造像的风格,又比通常所见康熙造像更加俊秀,其制作下限可能到乾隆时期。


像这种体量高大的康熙宫廷木雕造像,在艺术品市场上一直广受青睐,皆有不俗的表现。香港佳士得,2016年秋拍一尊康熙漆金木绿度母坐像,高99.5厘米,以546万元港币成交(图1)。2019年春拍,一尊康熙木胎漆金药师佛坐像,高172.7厘米,更是以3132.5万元港币的高成交价(图2)。此次上拍的这尊康熙宫廷释迦牟尼佛造像,在材质、工艺上与19年香港佳士得的那尊造像完全相同。
参阅: 1.佳士得香港,2016年秋拍,LOT:3235,清康熙漆金木绿度母坐像,高99.5厘米,成交价:546万元港币。2.佳士得香港,2019年春拍,LOT:2704,清康熙,御制木胎漆金药师佛坐像,高172.7厘米,成交价:3132.5万元港币。







Lot1032

15世纪铜鎏金二世噶玛巴

H:14.5cm


造像头戴折沿式法帽,面部泥金彩绘。面相圆润,大耳横出,目光微微下敛,五官塑造生动传神。上师内着僧坎和僧裙,外披袒右式袈裟和僧氅,衣缘厚重,以连珠为饰,其间刻有精美的纹饰。金刚跏趺坐姿,双手抚膝结触地印。束腰仰覆式莲座呈梯形,造型宽大,上沿饰连珠纹,下沿外撇。莲瓣劲挺,对称分布。莲座后部刻有藏文题记,汉译为:顶礼吉祥噶玛巴。造像带原封底,封底中心刻有十字金刚杵图案。

噶玛噶举派是藏传佛教噶举派中势力最强、影响最大的一个派系,同时又是藏传佛教中第一个采取活佛转世制度的宗派,而且该派还先后建立了几大活佛转世系统,其中黑帽系和红帽系最为著名。从此像的帽式、手印等特征来看,均与噶玛噶举派黑帽系第二世活佛噶玛拔希(1204-1283年)形象相同。造像通体鎏金,不仅生动塑造出噶玛巴的坚毅性格,而且展现了西藏地区金铜造像的高超工艺水准。


藏文铭文汉译:顶礼吉祥噶玛巴


出版:《鸣鹤清赏——瑞宝阁藏金铜佛像》,文物出版社,2012年,第166-167页





 



Lot1033

13世纪合金铜大日如来

藏西拉达克风格合金铜  H:45.5cm


此件大日如来整体艺术风格和制作工艺是典型的西藏西部拉达克艺术造像作品。拉达克位于印度控制的喀什米尔东部,中国西藏阿里地区以西,以列城为中心的地区,其代表性的造像主要流行于十三至十四世纪,其艺术特点主要表现为材质多采用青铜合金,胎体轻薄,铜色细腻光亮,古朴典雅;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情趣,在喜马拉雅造像艺术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大日如来头束高发髻,戴五页宝冠;大耳垂珰,巨大夸张的耳珰与高耸的发髻遥相呼应,宽额丰颐,自然端庄,眉心施白毫,眉眼细长,眉弓刻阴线。身躯挺拔、四肢圆润、双手当胸结乱智拳印,为大日如来重要标识。其上身袒露,胸前饰璎珞,手部钏环极为特殊,为三环饰。各种饰物分嵌红铜、绿松石、青金石、珊瑚等宝石,极之华丽。帔帛飘绕于两肩双臂之间。下着长裙,轻薄贴身,衣褶于两腿间成扇形排列。双足铸雕法轮,结全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之上。仰覆束腰式莲花座稳重大方,上缘饰二层细密连珠,下方饰硕大的落地连珠,莲瓣肥硕饱满。总观此件作品有一种高阔、伟岸的气质,是拉达克造像艺术在长期技艺的探索下所产生的具有成熟样式的代表作品。藏西地区是西藏佛教后弘期密教最早弘扬兴盛之地,其早期造像风格主要受喀什米尔和东印度地区影响,直至13世纪,藏西铜像铸造进入成熟期,风格为之鲜明,此尊可谓代表之作。







Lot1054

清贴黄嵌铜塔式佛龛


H:82cm


此件佛龛为六角塔式造型,由龛与台座组成。通体使用贴黄工艺,故色泽光润,清淡幽雅。塔上层呈六角攒尖形,嵌铜如意纹出脊,首各衔一铜风铃。龛体有六根柱廊,饰腾旋向下的龙纹,雕工细致巧妙。龛五壁封闭,仅一壁开壶门,上以宝珠钮点缀。底部须弥座饰卷草纹。整件佛龛以铜嵌透雕纹为饰,把木雕和铜雕工艺巧妙结合,造型别致,极富观赏性。佛龛,乃为供奉佛像、神位的小阁子。汉朝扬雄着《方言》称:“龛,受也。”即容纳、盛受之意。龛原指掘凿岩崖为空,以安置佛像之所。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云岗、龙门、敦煌等石窟中均能见到四壁皆穿凿众佛菩萨之龛室。后世又出现了以石、木或其它材料,作橱子形小阁,并设门扉,供奉佛像,称为佛龛。清乾隆时期,承做供龛的事项主要记录在《活计档》的“金玉作”、“匣裱作”、“油木作”、“广木作”、“珐琅作”及“如意馆”等档案中,一座制作精美的供龛通常需要由造办处多个部门协作完成。供龛制成后,最后的验收者往往是皇帝本人。稍令皇帝不满就要打回去重做,《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人民出版社,2005年)中就有多处这样的记载。此佛龛所用的贴黄工艺,又称“文竹”、“竹黄”、“翻黄”,是经由民间工艺发展而成的皇家工艺,多制作文具类箱盒及各类文玩,此件佛龛以帖黄工艺制成甚为少见。

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艺术百科全书

转载请注明:艺微客 » LE PRÉLUDE 前奏 | 佛像艺术专题

游客
发表我的评论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