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小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注曰:“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元 刘贯道
《消夏图》
小暑一般在农历六月初,今年因为多了个闰四月,如今倒还没到六月。《月令》说,六月初还不算太热,故称小暑。按节气的这种说法,广东人大概不太服,毕竟这里有大半年是夏天,约等于在小暑和大暑之间来回往复。
小暑过后便是入伏,天气闷热潮湿,民间甚至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而在没有空调电扇的古代,这样潮热难耐的天气,消暑便是重中之重。
吃瓜
此吃瓜就是字面意思的吃瓜,非吃瓜群众也。
夏天消暑,最直接的法子就是吃各类瓜果。
▲南宋 佚名
《瓜果草虫图》中的西瓜
《本草纲目》记载,西瓜自五代时由西域传入中国,因为有祛暑降温的效果,迅速风靡大江南北。西瓜汁水充足、清甜爽口,耐储存还便宜,瓜子可做小食,瓜皮能入药还能做菜,全身都能用个彻底,是古代寻常人家消暑的好选择。
▲元 钱选
《秋瓜图》
此外,夏天还有时令的香瓜、菜瓜、黄瓜、白瓜等等,总之这个时节瓜果是不缺的,放进井水或小河里镇一镇,就是天然冰镇的消暑利器。
▲宋 佚名
《宫沼纳凉图》中的冰镇果品饮料
当然,有钱人家就不在乎什么天然冰镇了,冰块一放,什么瓜果不能镇?再加工一下,水果冰沙、冰酥酪、冷饮什么的想吃就能有。到宋代,随着制冰技术的发展,这类消暑果饮普通老百姓也能吃到了。
纳凉
盛夏的阳光堪称物理炙烤攻击,这时候,荫处就是抢手的纳凉地点。午睡小憩,闲话家常,上至老下至小,人人都爱它。
树荫下摆个凉床,衣衫一敞,等风自树下掠过,惬意自不必说~
▲南宋 佚名
《槐荫消夏图》
袒胸露乳打赤膊,古代就有了。
芭蕉,因其叶子宽大,形成的荫处范围广,且自带清香,也是纳凉上选。
芭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孤独忧愁的意象,文人往往借之抒发离愁别绪、孤苦烦闷,此外,因其体态粗犷而叶嫩柔滑,形成强烈的对比,又象征潇洒,是古代文人园林造景中的常客。
▲清 邓元举
《蕉荫纳凉图》
▲明 陈裸(款)
《蕉林易趣图》
凉席一铺,独享这片小天地,舒坦~
避暑
避暑,一个“避”字绝妙。
如果说吃瓜和纳凉是在炎阳暑气的围攻中寻得一点凉爽,那么避暑就是突出重围,去到暑气攻占不到的地方。
▲南宋 佚名
《纳凉观瀑图》
水边好乘凉~
这类地方大多临山靠水,以茂盛的植物和水流对抗盛夏暑热,形成天然的屏障,又有深山清净环境和天然氧吧的加持,让人从心理到生理都感到清凉。
▲宋 佚名
《荷亭消夏图》
▲元 盛懋
《山居纳凉图》
自雨亭
所谓科技改变生活。
古代避暑消夏的终极形式是物理空调房——自雨亭,其充分使用水车技术,将活水引到屋顶流下,利用水流带走热量,原理大概是这样的 ↓
自雨亭兴起于唐代,唐人封演的《封氏闻见记·第宅》中就有记载:
宅内有自雨亭子,簷上飞流四注,当夏处之,凛若高秋。
其实际效果大约是这样的 ↓
▲元 王振鹏
《大明宫图卷》中的自雨亭
当然,自雨亭这般豪华的中央空调,从地段选址、到工程建设,非有钱人用不起。
不过自雨亭还有不同版本,原理大致相同,差别在于规模——经济条件差一些的,就建个mini版,曰“凉屋”;不差钱的可以来个plus版,大名鼎鼎的大明宫含凉殿就是顶配版的自雨亭。
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二十四节气伴随华夏人民走过了千年,所谓节气习俗,实则不过是不同气候下呈现的衣食住行,而这些生活俗事,体现的正是人们的智慧和巧思。
夏日最难熬的日子里,愿你得心内一片清凉。
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艺术百科全书
转载请注明:艺微客 » 妙品生活 | 小暑·古人消夏的神奇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