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珍贵树木,三百年前就种下了。此后,这里常年葱葱郁郁,百鸟栖枝,奇花异草,争相开放。这里是历史上达赖喇嘛专用的夏宫园林,历史上最美丽的贵族园林。这里的整体建筑与生态环境基本完好,被辟为城市公园后,每年雪顿节,藏戏和逛林卡的人们突然让这里变得沸腾……
昔日的达赖夏宫·四位达赖两个世纪的建筑珍宝
两个多世纪前,拉萨西郊有一处柳棘丛生,灌木浓荫,野兽出没,人称“拉瓦采(灌木丛林)”的地方。拉萨河古道从这里流经,形成了众多的水塘,浇灌了丰沃的草地和灌木丛林,水草丰美,风景秀丽。
五世达赖喇嘛时因此处有一眼能治百病的清泉,而时常驻足此地。
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在哲蚌寺学经期间,常来泉中沐浴,久之不但治好了他的皮肤病,而且变得身强体健。751年清朝驻藏大臣便出资在泉边搭设了一些帐篷,供达赖在沐浴后小憩。这就是帐篷宫(乌尧颇章),也是罗布林卡的前身。此后,历代达赖喇嘛便与这片灌木林结下不解之缘。
1755年,七世达赖在“乌尧颇章”东侧,建成—座以自己名字命名,设有佛堂、卧室、阅览室及护法神殿、集会殿等多功能的三层宫殿“格桑颇章”,并取名“罗布林卡”。后奏请清世宗批准,每年盛夏季在此办公。从此,这里逐渐就像北京的圆明园、颐和园和承德避暑山庄一样,由疗养地演变为处理政教事务的夏宫。以后的历代达赖亲政前,都常年在此习经学法。亲政后每年藏历三月十八日,都从布达拉宫移居到此,直到藏历九十月之交才返回布达拉宫。
1781年,八世达赖也醉心于在风景优美,环境幽静的罗布林卡静坐禅修。遂又继续扩建了阅览室(恰白康)、威镇三界阁(康松司伦)、讲经院(曲然)以及宫墙。还把旧有的水塘开挖成湖,按汉式亭台楼阁的建筑风格,在湖心建造了龙王庙和湖心宫(措吉颇章),两侧架设了石桥。至此,罗布林卡宫苑已初具规模。龙王庙和湖心宫这一池碧水,四方花木葱郁的亭台美景,至今仍是罗布林卡最美丽的景色。与此同时,还在园内大量种植了各类花草树木,使得罗布林卡初具园林规模,由此奠定了后来人工造园的良好基础。
然而,初具规模的罗布林卡在九世和十二世达赖喇嘛执政的近70多年中,并没有增加新的宫殿和寺院建筑,只对其进行了一些修整。
直到1922年,十三世达赖时再兴土木,在沐浴池边修建了竹曾颇章。后又在园林西面全用方石砌建三层高金色颇章,落成后遂将西区改称金色林卡,以区别于东区(仍称罗布林卡)。两区之间,立有小石门为界。金色颇章,底层为大经堂,是十三世达赖接见僧俗人士的地方,二层设有休息室。殿前是一面积达6800多平方米的大庭院,中间为一石铺甬道,两旁栽种了杏、杨、松、柏等树木,院内还种植了牡丹、玫瑰等雪域高原罕见的花卉。
1954年,十四世达赖又在园林中部建永恒不变宫(达旦明久颇章)。国家也投巨资,为他在北面兴建了一座二层藏式平顶——新宫,这也是罗布林卡最后一座宫殿建筑。至此,经过历代达赖喇嘛悉心经营的罗布林卡,形成有各类宫殿、别墅、凉亭、水榭和大量花草树木,占地36万平方米,有房374间,相当于北京故宫的一半的大型园林。
解放前,罗布林卡只是达赖和少数贵族修养游乐的圣地。解放后,经再次修缮,这里有了苍松翠柏等树木49种,牡丹芍药等名花异草62种,还有15种飞禽走兽。1988年1月,国务院公布罗布林卡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向广大游人开放的人民公园和博物馆。
昔日的达赖夏宫·那些鲜为人知的壁画
虽然罗布林卡内年代最久的壁画不过200余年,但各殿堂的壁画却荟萃了自18世纪以来西藏众多名家作品之精华,集中体现了西藏画派中以拉萨为主,注重景物的描绘,线条工整流畅,色调变化丰富、活泼鲜亮,画风严谨细腻的西藏中部地区“卫赤”绘画风格。而且壁画与门厅、窗、廊的装饰也协调统一,使得室内的壁画装饰与室外的园林风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除了一些常见的题材外,罗布林卡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壁画。这些壁画绘画艺术成熟、工艺精湛、用料考究无与伦比,能达到令世人为之惊叹不已的境界,给罗布林卡平添了一层神秘的幕纱。而在这些壁画中,乌尧颇章和达旦明久颇章的壁画最具特色。
乌尧颇章:《拉萨全景图》&《密宗修行图》
《拉萨全景图》以拉萨及周边的佛教寺庙为线索,描绘了拉萨全景,画面自然流畅、笔画超凡脱俗、远的山、近的景,无不给人一种置身于仙境的感觉。从画中罗布林卡金色颇章正在修葺的场景,还可以推断出此画绘于1922-1926年间。
《密宗修行图》中,修行者极为连贯地做着各种规律性动作。这种具体、细致描述密宗修行方法在西藏绘画中极为罕见,对密宗修行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从技法看也是西藏壁画艺术的经典之作。
达旦明久颇章:《西藏历史连环画》&《鹿野苑讲经图》
《西藏历史连环画》绘于1954年,它自墙西至东,301幅画面以连环画形式追溯了西藏从藏族起源传说开始,直至和平解放后1955年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十四世达赖喇嘛与十世班禅的主要历史事件,且每幅画下面都有详细的藏文说明,是迄今为止以西藏历史为题材的最完整的壁画,更是西藏历史的见证。
《释迦牟尼鹿野苑讲经图》是20世纪西藏最著名的画家——安多强巴大师,在传统绘画艺术基础上吸收了西方美术绘画技艺后,在密宗室内的所绘。这种绘画崇尚自然的写实风格,极富想象力和创造力,具有生动活泼,形象逼真的特征,有浓郁的现代气息,突破西藏传统《绘画度量经》的束缚,开辟了西藏绘画新纪元。
新宫:《释迦牟尼与八大弟子图》
新宫北殿西侧经堂的《释迦牟尼与八大弟子图》中,菩提树下的释迦牟尼画最大、最细致。八大弟子形象也很生动,那种静穆沉思的虔诚神态被刻画得非常逼真,是一幅不可多得的精彩作品。
昔日的达赖夏宫·汉藏交融的园林瑰宝
罗布林卡最大的特色是,从原始的纯以自然山川林木的园林活动,逐渐与人工造园相结合,并吸收内地汉族造园艺术的手法,营造出一个有殿阁楼台,假山亭树、林木花草、水池勾栏的藏汉合璧园林。
在园林布置上,罗布林卡既有西藏高原的特点,又吸取了内地园林传统手法,运用建筑、山石、水面、林木组景,创造出不同的意境。如湖心宫的设计,在一个长方形的大池内,南北分列3个方形小岛,在岛的周围和池岸绕以石栏干。这种“一池三岛”的园林布局,在汉地中原已两干多年,但“三岛”的形式较为自然错落,到西藏却整齐化了。这正是两种文化相结合的表现。
在建筑造形上,罗布林卡吸收了汉民族坡面屋顶的歇山、攒尖、莹顶等形式,但整个园林的气氛仍然表现出浓郁的藏式园林建筑风格。如湖心宫的设计,在水池正中的小岛上,是一座三间歇山顶的汉式建筑殿宇,平面方形,前有宽阔的廊庑,下有高大台基和四围栏干衬托。建筑体量虽然不大,却显得稳重。殿顶饰以金色神像和金幢筒,同样表现了汉藏建筑艺术相结合的特色。在水池北面的方形小岛上建有一座方形三间周回廊亭殿,重檐四角攒尖顶,殿顶采用了莹顶形式,铜瓦、金脊饰,檐下施斗棋,屋顶飞檐翘角,汉藏建筑艺术结合得非常融洽。
今天的城市公园·雪顿节的欢乐中心
罗布林卡中大部分是天然林卡景区。藏族民间有“逛林卡”的传统习俗,罗布林卡作为继承其特点、政教合一的宫苑,保存天然景色十分重要。在罗布林卡现存宫殿的周围,林木花草占地面积达全园面积三分之二以上,为各种活动提供了娱乐场地,其中,最热闹的要数“雪顿节”。
雪顿节是人们要在罗布林卡欢度的节日。过去达赖照例给贵族官员赐酸奶宴,来自西藏各地的蓝面具和白面具藏戏队轮流演出四天,拉萨僧侣百姓也穿上节日盛装,带着酸奶、酥油茶等食物,进八园林游乐饮宴。
如今,雪顿节第一天清晨,藏族同胞们在哲蚌寺看完晒佛后,都拥向罗布林卡。此时的罗布林卡相当热闹,西藏各地最出色的藏戏流派都汇集在此举行盛大汇演。藏戏,使得这个平日清净、安宁的达赖夏宫一下子热闹了起来。节日与戏剧的结合,既给过去的达赖喇嘛,高官显贵,也给拉萨的市民百姓增添了吉祥欢快的喜庆气氛。罗布林卡康松司伦(威镇三界阁)前的藏戏广场,可谓见证了200多年来藏戏的发展与演变。达赖喇嘛就是在这里观赏八大传统藏戏的。其实最初的藏戏演出在哲蚌寺,并不在罗布林卡。五世达赖喇嘛移居布达拉宫后,噶厦政府都要在雪顿节的第二天,组织藏戏团在布达拉宫专门为达赖表演。18世纪后,随着罗布林卡的兴建,藏戏演出的地点才随之转移到了罗布林卡。
每年雪顿节,拉萨城内的藏族同胞更是举家前来逛林卡,他们搭起帐篷,摆上上好的青稞酒和各种美食,在歌舞和欢笑声中度过一年中最欢乐的一周。罗布林卡即刻成了拉萨市民最喜欢聚会游乐的地方。
罗布林卡旅游攻略
门票价格:60元/人门票。
游览提示:周一至周六,9:00-18:00。游览需时:3小时。
交通提示:位于城关区罗布林卡路21号;2路中巴可直接抵达门口,或从老城区坐出租车15元以内可以抵达。
特别提示:夏季的罗布林卡内草木量盛,是最佳的游园季节,整个游览过程约需3个小时。每年的雪顿节是罗布林卡最为热闹的时侯,西藏各地的藏戏流派均汇集于此举行盛大的演出。许多老百姓看完哲蚌寺晒佛便会举家前往罗布林卡,拱起各式帐篷,摆上各种吃食、美酒,开始为期3天的“林卡狂欢”。普通游客如能在此体验一次雪顿节的盛况,可谓不虚拉萨之行了。新宫照明设备一般,建议对壁画有浓厚兴趣者,自行携带手电前往,便于更好的观赏壁画细节。但切忌用闪光设备拍照。罗布林卡每天11:00都有藏戏表演。
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艺术百科全书
转载请注明:艺微客 » 罗布林卡 | 没有被遗忘的宝贝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