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公告: 致力传播美好的艺术。

【专稿】中国古代人像艺术展 西安交大博物馆馆藏展上的东方审美

艺术新闻 艺微客 531浏览 0评论

 

   导语:呈现中国古代人像艺术之美,探讨中国人对身体以及生命的理解”,这是“荣曜秋菊  华茂春松——西安交大博物馆馆藏人像艺术展”的初衷。是西安交大博物馆的中华美育系列展览之一。

   当下的文物展览很多,但以人像这一主题切入与展示者并不多。因此,西安交大博物馆馆藏人像展成为文博展的一个亮点和另类。展览从新石器时代到清末民初,是一场中国古代人像艺术巡礼的实物呈现。

   展览时间为:2020.05.18-2020.06.18

策展人现场导览直播回放

   “荣曜秋菊  华茂春松”中的中国审美

   本次展览选取交大博物馆馆藏品中展现人体形象的陶俑、石刻、石刻拓本、木版年画、皮影、绘画等,汇集成为“人像艺术展”,共四个单元80多件藏品,以汉唐时代的为主。策展人、西安交大博物馆保管与陈列部馆员张履正是研究唐代文化的,他介绍说:“本次展览的展品多为交大博物馆旧藏,主要来源于西安交通大学钟明善教授等人士的捐赠。由于博物馆物理空间所限,一部分未曾公开展示,借此临展,以飨观者。”

   国人当代审美受西方影响很大,“此次展览想通过回顾历史上不同种类艺术品,反映出来中国人的审美演变和传承。”张履正说:中国在表现人像上和西方的审美理念不同,我们的古代文化讲究含蓄、内敛不张扬,强调礼仪和规范。意向上到了便可,重点在于美感的传递,不是像或者不像。想表达我们的审美是具有民族特征的,是东方特质的。

   期望通过这些或精致,或凝练,或古拙,或优雅的人物形象,去展现中国古人的仪表容貌、服饰装扮以及表情姿态,呈现中国古代人像艺术之美,探讨中国人对身体以及生命的理解,让观众能感受到中国先民的风神和气韵,感受到华夏民族身体中所蕴含的充盈生命力和强大的自信心。在当代全球文化广泛交流、审美观日益多元化的时期,回望历史上中国人对于身体的认识、思考、表达,汲取其合理的营养,对于反思当下的审美与艺术,探索人像艺术创作中的中国表达和中国精神,都具有一定的启发价值。

  四大单元   呈现中国人像艺术史

  人是艺术中永恒的主题之一。艺术品中人的形象不仅是人外在形体的再现,更是人们内在情感、精神内涵和人生追求的展现,同时也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思想文化、道德礼仪、审美趣味,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中国历代先民曾创造出了不计其数精彩的人物形象,大量的题材内容、艺术形式、表现手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

   展览按藏品艺术类型分为了四个单元,布展上每个单元大致按时间线来进行陈列。纵横交错呈现了中国人像艺术的演变和传承过程。

   下面,从每个单元中选取几个重要展品,来为读者立体展示展览。

   第一章 抟土塑人

  “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汉)应劭《风俗通》。

   第一单元为陶塑、陶俑展。从新石器到元明数千年的人物形象都在此单元中。比如秦代的写实、汉代的写意,唐代的丰满等,这些变化可以从展品中看出,也可以追溯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和风貌。

   中国自古就将泥土和人体的形象紧密相连。我国最早的泥塑人像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与原始社会的祖先崇拜、宗教观念等有关。至两周时期,出现了作为人殉替代品的陶俑。西汉以后陶俑随葬成为社会惯例,盛行不衰,直到元明两代。古代陶塑、陶俑,是对现实生活的描摹和再现,展示着古人的面貌装扮、衣着服饰以致生活习俗,为我们回望历史打开了一扇瑰丽之窗。

   新石器时代陶塑人头像

   西安交通大学钟明善教授捐赠

   这是展览上历史最久的一件红陶雕塑。此件展品有非常生动滑稽的表情:人头顶有口,内部中空,颈部以下缺失。人像额头盘有半圈泥条,眉骨略微突起,眼窝较深,右眼内嵌有扁圆形泥质眼珠,形态逼真。鼻梁上部有一小凸起,下部有一“人”字形孔洞,形态独特。口歪斜,略突出,表情夸张。这是和其他同时期人像的不同之处,将人头像塑造在陶器口部是黄河中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陶塑人像较为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如甘肃礼县高寺头、秦安大地湾、陕西西安半坡等地都出土过此类器物。

 汉武士俑(着衣式俑)

西安交通大学钟明善教授捐赠

   泥质灰陶。人物体态修长,面部刻画细致,五官比例恰当,脸部轮廓和肌肉变化微妙。胸、腹起伏平缓,身体肌肉的线条不明显。人物着重于整体比例的塑造,具有写意性的特点。

汉彩绘骑马俑

西安交通大学钟明善教授捐赠

  泥质红陶,上有彩绘。一人骑于马背上,上身直立,目视前方,姿态镇定。左手握于胸前,右手置于身体一侧,手中间有孔,可能原持有缰绳和武器。人物面部轮廓简洁凝练,在人体塑造上侧重于神似和意到,而不追求精雕细刻,与造型逼真、写实的秦兵马俑形成鲜明的对比。

汉舞俑   西安交通大学钟明善教授捐赠

   泥质灰陶。人物着袍服,弓步向左侧身,右手举起,正准备向前甩袖,蓄势待发。人物形态稳定,动作沉雄浑厚,将气势与力量蕴含于静态的动作之中,显示了生命的动感与张力。

 唐女乐舞俑  西安交通大学钟明善教授捐赠

   泥质红陶。人物高髻,鹅蛋脸,细腰,体态婀娜。人物衣袖宽大,长裙及地,着高头履,应是唐代盛装舞伎形象。

唐女俑  西安交通大学钟明善教授捐赠

   这件作品泥质红陶,其上彩绘。堕马髻,面如满月,双颊红晕,细眼小口,唇涂朱彩。上穿无领袒胸襦衣,下着曳地长裙。腰部略向左倾,头微偏,双手笼于袖内,姿态优雅闲适。是国力强盛的大唐所特有的仕女形象。

元男侍俑  西安交通大学兴庆校区出土

   泥质灰陶。头戴笠帽。身着交领右衽窄袖长袍,腰束带,足穿靴。人物挺胸抬头,左手半握拳于胸前,右手向身体一侧伸出,双脚分立,作牵马状。身姿劲健、神态自信。

   凿石成像

   “造立石像,德立弥章。”——(北魏)姚伯多造像记

   以石头为材料来表现人体,既形象生动又保存持久。因此,石刻人像在中国历史上分布广泛、经久不衰,并且形式丰富、种类多样。本章展示有岩画、汉画像石、北朝石窟造像、唐石刻线画等多个历史时期与人物形象有关的石刻或者石刻拓本,其风格或质朴古拙,或精致优雅;或庄严肃穆,或高贵迷人,展示着中国石刻艺术的璀璨文明,传递着中国先民的风姿、神韵。本单元展示不少珍贵拓本,也是中国古代特有的艺术形式,一览无余东方审美意味。

汉建鼓、杂技画像石拓本

西安交通大学钟明善教授捐赠

   建鼓是植木而立的大鼓,这种鼓广泛运用于汉代宫廷礼仪、战争指挥、丧仪导引和宴乐娱乐多种场合。画面自下向上分为三层,第一层为乐舞、杂技、建鼓舞。二层为庖厨、杂技。三层为建筑、人物拜谒及瑞兽等。人物繁多,姿态多样,动静相宜,表现了汉代人民自喜庖厨、以舞达欢的社会现象。

东汉西王母、拜谒画像石拓本

西安交通大学钟明善教授捐赠

   该石刻浮雕位于墓门横额。画面右侧西王母为正面像,头戴华胜,穿交领大袖衣,拥袖跽坐,姿态庄重。近旁有持羽扇侍从及金乌、玉兔等。画面左侧一人凭几跽坐,身体前倾,微微俯首,右手置于胸前作迎宾状,对面一人伏地跪拜,三人低头躬身持笏谒见,姿态极为恭敬。跽坐者应是墓主人,二侍者候于身侧。墙壁上悬挂有弓和剑。人物构图简洁,形象质朴厚重,自然生动。原石现藏于榆林市绥德汉画像石博物馆。

 河南巩县北魏石窟寺皇帝礼佛图拓本

西安交通大学钟明善教授捐赠

   位于第一窟南壁窟门东侧。图首为比丘,其后雕像分三组,每组有一高大主像。第一组主像为皇帝,头戴通天冠加冕旒,曲领广袖,右手执长柄莲花,腹部微微前鼓,衣裙曳地,身形略呈反“C”字形。面部圆润,大耳下垂,神情庄重祥和。侍从皆身着交领大袖长衣,作纵深布置。皇帝之后为两位戴笼冠大臣头及侍从。整幅雕刻人物众多,场面宏大,构图严谨。线条圆润飘逸,人物肢体动作语言丰富,衣纹舒展流畅,画面动感强烈。原石在河南巩县北魏石窟寺第一窟南壁窟门东侧。

永泰公主墓石椁线刻侍女拓本

西安交通大学钟明善教授捐赠

   画面左侧侍女头梳双刀半翻高髻,鼻梁高挺,唇小而丰满,身材修长。右手抬起,手指低垂,手背上立一长尾鸟,她低头向下看鸟,左手伸指点鸟喙,神情专注,姿态优雅。画面右侧侍女梳高髻,扫眉细眼,侧身而立,双臂绕帔帛,目光向前,若有所思。人物周围的飞鸟与花卉营造出花园庭院的氛围。画面一片闲情逸致,但终掩盖不住青春年华被禁闭在深宫的寂寞心情。两侍女皆着窄袖衫,半臂,系长裙,肩披帔帛,着云头履。《新唐书•车服志》记载:“半袖、裙、襦者,女史常供奉之服也”。半臂常与襦裙装搭配穿着,是唐代女性流行的装扮,如新疆阿斯塔纳张礼臣墓出土屏风绢画上的女性装扮亦是如此。原石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唐懿德太子墓石椁盛装侍女线刻拓本

西安交通大学钟明善教授捐赠 

   此幅是懿德太子墓石椁上最为华丽的一幅仕女图。整体图案布局仿双扇石门样式。两盛装仕女,立于门口,面容装饰相同。皆面部丰满圆润,眉长而浓,眼细长,鼻微翘,小口,双眼平视前方,下颌稍微内收,双手合抱于腹前。均戴卷云形顶冠,上插凤钗步摇,上身着方形曲领衫,领口较低,衫袖上窄,至肘以下宽阔下垂。下系高腰裙,内裙飘垂覆足,腰侧垂组玉佩。服饰华丽,应为礼服。容貌宁静祥和,仪态雍容端庄。画面采取了对称式构图,氛围庄重高雅。人物周围进行了减地处理,更能凸显人物形象。原石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第三章 雕貌制影

 “公正者雕以正貌,奸邪者与之丑貌,盖亦寓褒贬于市俗之眼戏也。”——(南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民间艺术朴素却又坦率、真实地表达了普通大众的思想、情感、审美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本章展示有大众喜闻乐见的皮影人物/木版年画。皮影人物通过合理的变形、夸张等艺术手法,呈现出秀丽、英俊、慈祥、诙谐等不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线条流畅、色调明快、造型生动,使人赏心悦目。木版年画人物用正面形式来寄托对美的追求,或雍容华贵,或威风凛凛;或姿态优雅,或俏皮可爱,色彩鲜艳,气氛热烈。

清晚期陕西华县皮影富家书生

西安交通大学钟明善教授捐赠

   人物身着树花氅,眼细长入鬓,眉上斜,尖鼻,小口,长耳。面部清秀,衣着鲜艳华丽,饰演富家读书之青年男子,如《金碗钗》里的崔护、《西厢记》里的张生。

清晚期陕西华县皮影番角子

西安交通大学钟明善教授捐赠

   番,也称“蕃”,是旧时对外国人或外族人的泛称。人物圆眼,曲眉,鼻梁隆起,鼻尖下弯,嘴缩进,下颏前凸。头戴尖帽,后梳小辫,相貌滑稽诙谐。影人身上多装配三根竹竿,胸部一根,两手各一根,故人物能转身。

陕西凤翔木版年画“秦琼”、“敬德”门神

西安交通大学钟明善教授捐赠

   画面中秦琼、敬德两人身披铠甲,威风凛凛。秦琼白面、剑眉凤目,留五绺须,拄双剑,昂首挺胸;敬德黑面,竖眉环眼,蓄连鬓须,拄单锏,威武逼人。人物线条简练有力,造型生动,画面鲜艳悦目。人物外侧印有“西凤世兴画局”字样。该局号的掌门人为邰世勤,在1906至1954年期间执掌该画局。

陕西凤翔木版年画“进爵”、“进禄”门神

西安交通大学钟明善教授捐赠

   西凤世兴画局是凤翔著名木版年画作坊,也是刻印版画世家,创建于清代。其历代掌门人执掌画局时,曾有万顺画局(1838-1845)、荣兴局(1853-1878)、世兴老局(1879-1884)、西凤世兴画局、世兴画局(1952-1979)等不同名称。

   画面中两天官头戴套花乌纱帽,身穿朝服,留五绺须,弯眉凤目,大腹便便,怀抱如意,手托圆盘,盘上分置一爵、一鹿,姿态雍容华贵。“爵”、“鹿”是爵位、俸禄的象征。人物外侧有 “世兴”、“老局”字样。画面构图饱满,红绿对比强烈,喜庆祥和。古代男子以五绺须为英俊之美。

河南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戏金蟾

西安交通大学钟明善教授捐赠

   刘海戏金蟾是木版年画的常用题材。古时认为金蟾是仙宫灵物,得之可致富,寓意财源兴旺,幸福美好。画面中刘海为大头娃娃形象,扎总角,裹肚兜,俏皮可爱。其线刻粗健有力,色彩鲜艳古朴,气氛喜庆祥和,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总角是古代年龄在八九岁至十三四岁孩子的一种发式。具体是把头发在头顶左右两侧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

 

   第四章  传神写照

   “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人物长期以来是中国传统绘画表现的重点和难点。东晋顾恺之在《论画》中说:“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中国人物画大约成熟于汉代,在唐代经过了一个发展的高峰。宋代随着文人画的兴盛,山水画、花鸟画取得长足发展,同时人物也频频出现在山水、花鸟画中,成为营造画面意境和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由于城市手工业和商贸经营者阶层的崛起,以家庭为单位的封建宗族观念增强,促进了人物画尤其是肖像画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大量肖像画解剖比例准确,人物立体感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本章清代之前的作品多以多媒体图像和艺术复制品为主要展示方式。

 明沈周蕉阴琴思图(复制品)

   画面右侧画有芭蕉湖石,一人独坐于蕉叶下,穿交领长袍,袖手抱琴,姿态稳重,五官、衣纹简约。画面左侧自题:“蕉下不生暑,坐生千古心。抱琴未须鼓,天地自知音。”书写出画家兼诗人隐逸闲适的生活意趣和审美情趣。

清嘉庆九年火神会图   西安交通大学钟明善教授捐赠

   布本。画面分上中下三层。最上层关公居中,着青袍,身形魁梧,剑眉凤目。左立周仓,武将打扮,持刀。右立关平,文官装扮,双手捧印。画面中间为火神,圆眼,赤眉红发,身穿战袍,右手举火剑,做腾跃状,相貌威严。左侧侍从持葫芦。画面下层中间有一燃烧的火盆,两侧坐两人,文官装扮,后立侍从。

   火神是中国民间俗神信仰中的神祇之一。中国各地都有火神祭祀的风俗,有免除火灾,造福于民,除暴安良之意。画作可能原悬挂于火神庙中,用于祭祀供奉。

清康熙五十六年州主老爷神像

西安交通大学钟明善教授捐赠

   布本。画面上部正中一正面官员,带乌纱帽,穿红袍,正持笔落判。画面下方一男子跪地,手脚被缚,对照一镜。该镜在佛教中称为“孽镜”,可照见罪魂世间所犯恶事,使罪魂俯首认罚。身后立两小鬼,兽面,袒上身,腰围裙,身形威武,一鬼持“赏善罚恶”牌。画面左侧立一女性,面容清秀,身形纤细,双手合十,应是善人形象。画面笔法工细、设色妍丽,人物形象生动传神。

   背面题“清康熙五十六年州主老爷神像”,并有捐赠人姓名。“州主”应指地方民众所尊奉、保佑地方的某一人物。该像可能原悬挂于州主老爷庙中。

清单人祖容像   西安交通大学钟明善教授捐赠

   纸本,正面朝服像。像主人戴官帽,着对襟官服,胸前补子为孔雀图案,为清廷三品大员。左手搭于膝上,右手捻一珠,脚置于踏上,姿态文雅庄重。坐像后设有一高案,上摆放有四面排位,并有书籍、佛手、香炉等物。案后设山水花卉屏风。人物面部五官起伏多用晕染表现,立体感较强。脸部画有曲折交错的红色纹路,这一特征在容像中罕见,或许和某种祭奠的风俗有关。

清双人祖容像  西安交通大学钟明善教授捐赠

   纸本,正面朝服像。两人正面端坐于两圈椅上。女性头插凤钗,戴耳坠,身穿补服,双手拢袖,置于胸前。男性头戴官帽,外穿对襟补服,左手持一卷轴置于胸前,上书“传家必读”。左手抚膝,衣袖遮掩手掌,露有长指甲。其鼻部、眼眶晕染细腻,解剖结构准确,面容逼真,神情和蔼自然,展现了画师极高的写实水平。二人身后有一案,供奉两人牌位,分别书“显祖妣王孺人之神主”、“显考讳际义府君之神主”。两人胸前补子上所绣应是鹌鹑纹样,男主人为清朝八品文官。

清双人祖容像  西安交通大学钟明善教授捐赠

   纸本。画面正中两人正面端坐于圈椅上。男性着官帽,穿对襟官服,左手持一烟杆置于胸前,右手置于膝上,慈眉善目。女性外穿蓝色对襟团花褂,双手相交于袖内,神情肃穆。两人中间有两牌位,位于画面自上而下七层牌位的第三层。祖容像即祖辈的肖像画。上一辈去世后,子孙们为了怀念先祖,聘请画师绘制先人遗像,以用于追思、祭祀。

  结  语

   东方审美什么样子?“荣曜秋菊  华茂春松——西安交大博物馆馆藏人像艺术展”某种程度上给出了答案。

   在历史朝代的更迭变迁中,我们从文物中看到了人们在文化、审美上的差异,但感受最多的,是中华民族对生命价值的无限肯定,以及对自身形象的高度自信。

   我们回望历史,是为了启迪今天。人像艺术并非只是艺术家的专有领域,从某种意义而言,我们都是身体艺术的践行者。我们都在表达自我,这个时代生命的骄傲由我们演绎。

 

展览题目:荣曜秋菊  华茂春松——西安交大博物馆馆藏人像艺术展

展览时间:2020.05.18-2020.06.18

展览机构:西安交通大学博物馆

展览地址:咸宁西路西安交通大学校园西南角(毗邻西安市友谊东路与经九路交汇处)

观展时间:每周一到周六  上午9:00---12:00   下午1:00---5:00

直播回放:https://view.inews.qq.com/a/XAC2020052100279700 (复制链接至浏览器打开)

 

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艺术百科全书

转载请注明:艺微客 » 【专稿】中国古代人像艺术展 西安交大博物馆馆藏展上的东方审美

游客
发表我的评论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