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时代的镜子,且经常会走在时代的前面。
上世纪二战后,西方社会进入经济腾飞时期,从而带动了文化领域的迅速发展。在接下来的几十年,美国各大企业对兴建私立美术馆的热衷及日本疯狂的艺术投资热潮为当代艺术创作及收藏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而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忙于开放,改革和建设;那是一个物资逐渐丰富,充满了新事物的时代,社会的变迁必将影响到艺术的思考和创作,中国的当代艺术家开始被国际关注。1993年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在意大利著名策展人奥利瓦和弗兰的邀请下,十几位中国艺术家首次登上威尼斯双年展舞台,向世界大规模推介中国当代艺术。
这是艺术史上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一方面开启了中国艺术家进入国际当代艺术领域的先例;另一方面,他们从威尼斯双年展带回的理念为新生代艺术家打开了新的视野。
图片来源 雅昌艺术网
米兰国际艺术中心(MA-EC)一直非常关注东西方文化的共生与融合现象。《图兰朵的伏笔》展览,意在呈现给观众隐藏在不同文化视角下的双向解读路线。当人们面对一个遥远而未知的世界,看到的内容必然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进而理解和诠释。普契尼的巨作《图兰朵》(1920-1924)就是如此,讲述的是西方人想象中的中国传奇故事。相传当年普契尼的好友爱德华·法西尼·卡莫西男爵从中国带回一架钟琴,并邀请普契尼欣赏,普契尼认真地记下了钟琴的每一个音符,并将它们体现在《图兰朵》歌剧中。
贾科莫·普契尼
这部作品象征着一个开始,起于西方探索东方文化的意愿,可惜由于时代的局限及信息的缺失,普契尼未能完成《图兰朵》的全剧创作。
帕瓦罗蒂在《图兰朵》歌剧中的表演
整整一个世纪之后,随着中西方交流的日趋频繁,很多九十年代前后出生的青年艺术家来到了意大利,继续深造。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现象,也必将会影响到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走向。
这批青年艺术家成长于资源和信息丰富的新时期,既有东方文化的底蕴做铺垫,同时也汲取了西方当代艺术的新元素。虽然都在进行不同的艺术思考,发展独立的个人风格,但在他们的作品中有隐藏的解读路线,让观众在大视角下看到共同的文化出发点,和因身处不同社会环境而形成的双元思维模式。
《图兰朵的伏笔》作为米兰国际艺术中心在意大利重启后策划的第一个展览,目前暂时以线上虚拟展的形式呈现给观众。展览可在官网 www.ma-ec.it 首页阅览,建议电脑上观看。
入选参展的三位青年艺术家:
陈茂民
胡慧明
彭帅
他们是新生代的艺术家,活跃在意大利和中国的当代艺术领域。在创作中,深度思考着当今人类社会的诸多矛盾现象,并以摄影、绘画、雕塑、装置等多样的表现方式塑造各自特有的艺术性格。他们的作品情绪在过去与未来之间流动,思维双向、立体,并充满了善意和积极的文化包容心态。
陈茂民
1990年生于湖南。2012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公共艺术系,获学士学位,现就读于意大利布雷拉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目前生活工作于米兰。
群展:
2017, Spyglass,Percezioni contemporanee,
MA-EC(米兰国际艺术中心);
2018, MIA Photo Fair(米兰影像艺术博览会),
MA-EC(米兰国际艺术中心);
2019,Ri-Levante, HOAA, Laurentiu Craioveanu, 米兰。
奖项 :
中国美术学院“崇丽”艺术奖;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创作暨林风眠创作,特别奖。
《树》系列,数码摄影,2018/2019
《树》这组系列作品描述的是:个体在社会中孤立无援的困境。陷于困境中的人,表达和感受都只能局限在自身周围。而在旁观者看来这些只不过是一些沉默与宁静的树木而已。
《抽象3》《抽象4》,2018
在社交媒体时代,图像的产出与传播越来越效率。为了应对这一现象,扁平化的图像也变得越来越流行。在图像对文本的承载量不断下降的这个事实上,陈茂民觉得扁平化并不是唯一的解决当下图像问题的唯一方式。“抽象”这一系列作品是他对图像进行素材化的一种尝试。这相当于将图像中的文本分解变成单词,甚至是字节。这样的分解就是具体形象的抽象状态。
胡慧明
1990生于中国景德镇,现生活工作在意大利托斯卡纳。
她创作的主线是研究现实与虚幻的二分法体现,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事物(如:书、镜子、画等)往往代表着可触摸的现实,但将其放置到艺术的环境中,物品随之的意义就改变了,艺术家赋予它们新的生命。
胡慧明作为米兰国际艺术中心艺术家参加2018年米兰影像艺术博览会,并成功入选意大利BNL银行推出的15位优秀艺术家名册。
2017年,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 Budapest Art Factory举办个展
同年在西班牙Malaga市的Javier Roman画廊举办个展。
2018年10月, 由米兰国际艺术中心策划举办胡慧明 “HUISTHIS?” 大型个展。
胡慧明多次参加欧洲及中国的艺术驻留项目。
2018,2019年连续两年作为米兰国际艺术中心艺术家参加瑞士卢加诺纸面艺术博览会,获得诸多瑞士藏家的认可。
2019年1月,由米兰国际艺术中心推荐前往开罗意大利驻埃及大使馆作为驻留艺术家创作和参加展览。同年应意大利驻埃及大使馆之邀参加意大利文化学院艺术家驻留项目。
2019年威尼斯双年展,胡慧明作为米兰国际艺术中心艺术家参加由著名策展人 Luca Beatrice 策划,在威尼斯双年展军械库米兰国际艺术中心展馆举办的为期六个月的展览活动。
《墙》,装置,2019,展览于威尼斯双年展军械库
鲁壁藏书,史书记载,秦始皇焚书时,孔子九代孙孔鲋将《论语》、《孝经》、《尚书》等儒家经典简册 砌于孔子故宅墙壁中,得以幸免。汉景帝时,鲁共王刘余扩建宫室苑囿,拆毁孔子故宅,始发现这批简册。 自此,就有了“古文经书”与“今文经书”之分,并争论了两千余年。后人亦称“古文经书”为“鲁壁藏 书”。为纪念此事,后人于孔子故宅(现孔庙)院内另砌一壁,称“鲁壁”并勒石以志。
距柏林墙倒塌三十年过去了。关于艺术,当年在蓬皮杜艺术中心开幕的“大地魔术师”展览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因为那是第一个将西方和当时被认为遥远国度的艺术家们汇聚到一起的大型国际当代艺术展览。全球化从那时起即将迅速到来。
我们回到墙的话题,对于西方人来说,“墙”的概念总能让我们联想到为了自由而努力粉碎壁垒的美好愿望。反过来说,每一面墙的竖立,都是为了重新定义限制的含义,就好像历史什么都没有教会我们一样。
胡慧明的装置作品《墙》,她的主题灵感来源于她的文化背景,代表障碍和隔绝的每一块水泥砖里都藏有一本被压着再也翻不开的书,这幅作品是对一件真实的中国历史事件的追溯——鲁壁藏书:史书记载,秦始皇焚书时,孔子九代孙孔鲋将《论语》、《孝经》、《尚书》等儒家经典简册砌于孔子故宅墙壁中,得以幸免。汉景帝时,鲁共王刘余扩建宫室苑囿,拆毁孔子故宅,始发现这批简册。虽然历史上的曾经藏书的鲁壁已经不在,但是这件作品重新赋予该历史事件以生命。
Luca Beatrice
意大利著名策展人
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意大利国家馆策展人
《墙》装置可单件或N件展出/收藏
《无题》,装置,2019
胡慧明的这组作品表现的是情感在时间中的层次和沉淀,其目的在于寻找到一种文化间通用的语言来传递人性的感受。犹如每个人在镜中看到的是各自的影像,每位观众面对作品时看到的则是不同的情绪诠释。
比如,书中长出的植物:人们能够感受到书的硬度和植物的柔软。但是对抗间弹性代表的变通与坚硬并存,这样的共生现象随着每个人的经历、性格等的不同带给单独个体的感受和思考都是不一样的。
彭帅
1995年出生于中国湘潭,2004年移居意大利莱乔艾米莉亚。
早先在Caterina Colucci工作室学习素描和绘画,2016年来到米兰,随后毕业于米兰布雷拉美术学院绘画系。
个展:
2018 米兰Paolina Brugnatelli基金会 La realtà superficiale展览;意中基金会 Le arti della Cina展览,策展人Giacomo Agosti
2020 INTRO展览,MA-EC米兰国际艺术中心,
策展人Laurentiu Craioveanu
奖项:
GAEM Prize 第一名
CNA Project 第一名
拉文纳艺术奖第一名
Paolina Brugnatelli 视觉艺术奖第一名
《通道》,装置,2020
这件装置作品的灵感来源来自1994年柏林墙上的一张反纳粹海报:
“耶稣是犹太人。你的汽车是日本生产的。你的比萨饼是意大利的。你的民主是希腊的。你的咖啡是巴西的。你的理发师是中国人。你假期去土耳其。你用的数字是阿拉伯的。你的字母是拉丁语的。怎么只有你的邻居是外国人?”
作品中这句话被翻译成全世界 102 种语言。《通道》代表着一堵墙或是一扇门。语言是人类绝妙的发明,而理解一门语言需要了解它代表的文化和思考方式。拒绝接近其它文化及否认与自己不同的思维方式带来的只有封闭和误解。是打开那扇门还是关上使之成为一堵墙,这取决于我们每一个人。
《我破晓 无远弗届 》,激光刻印/有机玻璃,2019 (意大利著名诗人翁加雷蒂的诗歌《清晨》中的名句)
《我和你之间的距离》,激光刻印/有机玻璃,2019
这两件作品是彭帅对抽象和无形态思维的艺术思考,正是如此,作品中的文字是以阴影方式体现的。
《游戏 II》,装置,2019
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不仅仅是新事物的革命,也是思想的博弈。
Alessandro Baricco(意大利作家)
《系统》,板面油画,120x80cm,2020
《系统》是彭帅在新冠时期创作的一组油画作品。
作品中包含两个独立的部分:个体与整体,即个体是整体不可分割的部分。好比大自然中最普通的植物也是由很多细小的单元组成,每一个个体对整体而言都有它的价值,同时整体也给予个体以空间。
画面里的纵横线条结构,象征着大框架下的整体,它可以决定个体的命运;同时局部个体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连接,它们构成整体。之间的联系可以用互联网来形容,在网上的每个人都是单独的个体,可决定是否与其它个体链接或切断联系,但是他们是在一个大的整体之内。
展览名称:《图兰朵的伏笔 》
(2020年5月 第一期)
策展:米兰国际艺术中心(MA-EC)
模式:线上虚拟 www.ma-ec.it
展览时间:2020年5月12日/6月12日
建议使用电脑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