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公告: 致力传播美好的艺术。

福胜寺塔地宫出土金棺银椁

艺术新闻 艺微客 468浏览 0评论

图1

图2 图3

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邓州福胜寺,始建于唐(周)武则天年间(690—704),唐中宗神龙三年(707)二月改称龙兴寺,唐玄宗开元年间(720—745),七祖禅宗神会敕住邓州龙兴寺25年,以传播南宗禅为中心,大行南宗禅法,弘扬慧能宗风。北宋天圣十年(1032),紫衣管内僧正慧谈等诸多施主集资在“邓州龙兴寺大悲院”兴建13级梵塔,明重修改名福胜寺。寺屡经战火毁弃,仅留7层八角形高棱圆锥状梵塔。高38.23米,塔身每层内外壁面嵌砌坐佛、菩萨、天王、力士、罗汉、伎乐、宝装莲花纹雕砖25种、2000多块(图1)。1988年8月,河南省古代建筑研究所在修复该塔的塔基时发现了地宫,经过考古工作者清理,发掘出土以金棺(图2)、银椁(图3)、舍利子瓶等为代表的28件珍贵佛教文物,轰动海内外。

金棺:长19厘米、前宽11厘米、后宽9厘米、前高13厘米、后高7厘米,重620克。棺用金板制成,前高后低。金棺底板四周外斜,其上錾有麻点纹组成的壸门10个,两侧各3个,前后各两个,前后左右对称。前档上面高出两侧的棺板上有一个三面形结构,正面上部压引出四阿式屋顶,兽脊、瓦当俱全,从正脊两端的吻兽处用金丝连接在前档上方。檐下的上方錾一方框,框内錾刻护法神像两尊,面部表情略有不同,均持剑站立。金棺的后档表面刻有铭文6行:“维摩院僧赵过,观音院僧惠应,龙山院僧仪朋、张谷,打造人赵素。”左右两侧棺板相同,雕刻着精美的人物及花纹图案。棺顶为八棱形,盖顶刻凤鸟一对,各衔牡丹花一枝,颈部弯曲,作展翅飞翔状,双凤周围以麻点纹组成11组卷草纹以填补空白。金棺的棺板及棺底均凿有圆孔,然后用金丝穿结为一体,再扣合棺盖。金棺前部放置佛骨一件,后部放置一件圆形银盒,盒内有佛牙一枚。该金棺造型精致,纹饰精美。色泽纯正,含金量超过96%。

银椁:长40厘米、宽20厘米,高260厘米。上部铸造出仰莲一周,下边铸造出覆莲一周。底座稍残。束腰部位有壸门12个,左右两侧各4个,前后两端各两个。椁床上部四周均为精致的围栏,围栏下部有透雕的卷草,牡丹栏板。椁前方有仿木结构的门楼建筑。门楼有两根方形檐柱承托着仿木结构的屋顶,饰兽脊,压印出瓦垅、瓦当、滴水、檐板等,檐下有仿斗拱构件。门楼下还竖立风字匾,匾额上有楷书铭文两行:“诸法徒因生,如来说是因,彼法徒缘灭,大沙门所说。”前档和后档边包在两侧的椁板上,以圆形铆钉铆合。后档的上部与前档相同,表面刻有仿木结构的四阿式顶建筑,兽脊、瓦垅俱全。两侧椁板前高后低,椁内左侧椁板表面压印凸起,铭刻龙兴寺僧惠谈、惠宣、永宁等12人和(邓州)开元寺僧守文、可惠、德崇等13人的法号;右侧椁板有施主助教元吉、袁光□、□文正等28人的姓名和女弟子皇甫氏、李氏、黄氏、杨氏等。银椁前部的仿木建筑也成为研究宋代建筑的重要实物依据。

福胜寺塔地宫出土的金棺、银椁是继陕西法门寺地宫发掘之后,我国宗教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据福胜寺塔地宫碑记记载,该塔是由宋真宗皇帝赐紫衣袈裟的管内僧正慧谈、宋开国元勋主僧和众多弟子及千里之外的诸多施主集资筹建。据有关专家推断,地宫内出土的佛牙比北京西山八大处灵光寺塔供奉的佛牙还早39年。地宫出土的这批金银器工艺精湛,造型完美,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对于研究当时的宗教、建筑、科技、工艺美术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成为我们了解宋代社会生活的实物标本。

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艺术百科全书

转载请注明:艺微客 » 福胜寺塔地宫出土金棺银椁

游客
发表我的评论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