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公告: 致力传播美好的艺术。

越窑青瓷飞鸟百戏堆塑罐

艺术新闻 艺微客 386浏览 0评论

​堆塑罐是汉、六朝时期一种独特的随葬品,一般认为它是由汉代时期的五联罐演变而来,流行于东吴至西晋。汉代时期的五联罐在罐肩的四周有四个小罐,罐的上部刻有弦纹以及少量的动物,东吴时四小罐变小,其周围出现楼阁建筑、仙人、动物等。西晋时四小罐被亭台楼阁、人像动物所淹没,并出现龟趺碑铭。从目前发表的有关资料来看,堆塑罐发现至今,已有一百多件,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苏、安徽三省。

三国吴时期的堆塑罐装饰题材有建筑、人物、动物等,构成一幅题材丰富的画面。内容主要有丧葬仪式的场面,有的作跪拜行祭奠之礼;有羽人乘兽,吹笛、吹笙、舞乐、杂耍、动物以及神像。如江苏金坛唐王公社三国吴墓出土的越窑青瓷飞鸟百戏罐,整体造型为在盘口鼓腹大罐上叠置一座三层庑殿式楼阁并附双阙,顶部罐口云集引颈展翅的群鸟及四小罐,楼阁周围塑有舞乐杂技俑、走兽等。罐腹部分三层纹饰,上层捏塑猴、飞鼠;中层模印仙人、天禄;下层捏塑蜥蜴、乌龟等。胎浅灰色,全器施釉,釉色青中泛黄。高47.5、口径9.9、腹径28.5、底径15.7厘米。此件与绍兴南池乡官山岙西晋墓出土堆塑罐的胎土、釉色、造型、捏塑手法相似,罐上正面立一龟趺碑,碑额刻“会稽”,其下分三行竖刻“出始宁,用此丧葬,宜子孙,作吏高迁,众无极”。“会稽”为郡名,统辖山阴、上虞、余姚、句章、鄞、鄮、始宁、剡、永兴、诸暨十县,当为浙江省上虞会稽窑产品。

堆塑罐上题材内容与汉代画像镜上常见的羽人骑虎、羽人与瑞兽的组合以及汉代墓室壁画有羽化升仙、仙人骑马、骑麟,画像石上亭台楼阁等是极其相似的,是与当时人们的信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汉代是盛行鬼神崇拜、羽化升天、追求长生不死,提倡神仙方术的时期,推动社会上求仙修道的风气。三国吴孙权崇信神仙,结交方士,寻求长生成仙之道,并在建业造兴国观、茅山造景阳观,共造观三十九所,度道士八百人。西晋时期,社会上的崇道之风更甚,世族大家一方面感叹世事无常,人命不永,又留恋荣华富贵,由贪生怕死而向往道教成仙之术,从神仙方术中寻求精神寄托,达到超脱的仙境。如堆塑罐上神像,有背光,有“白毫”,在两眉之间凸出的称为白毫,此处为泥丸穴。人体分为头部、胸部、腹部三大丹田,上丹田在脑中部,两眉之间,为脑神泥丸所居之处,《内景经》记截:“至道不烦决存真,泥丸百节皆有神”。认为人体头部有七神,发、脑、眼、鼻、耳、 齿各部有主宰之神,修道者长期修练,人的生命就可以与天地同在,因此在六朝时期,不光是仙人有白毫,而且只要是长期修练者都有白毫,如1983年马鞍山佳山乡东吴墓出土一件青瓷俑,俑呈跽坐姿势,双手合于胸前,前额凸起“白毫”。堆塑罐上的飞鸟被视作勾通人类与天神的重要使者,是引领死者灵魂升入天国;蛇、蜥蜴、蛙作为重生不死的寄托物。羽人骑兽以及羊、虎、狮等动物刻划羽翼,赋予升天的力量,达到成仙的目的。堆塑罐上的亭台楼阁应为仙人处所,即道观。堆塑罐是将丧仪的制度以及人们的信仰浓缩到堆塑罐上,是墓主人魂魄依托的所在。

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艺术百科全书

转载请注明:艺微客 » 越窑青瓷飞鸟百戏堆塑罐

游客
发表我的评论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