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公告: 致力传播美好的艺术。

宋代达摩渡江故事葵花镜

艺术新闻 艺微客 498浏览 0评论

  

  宋达摩渡江故事葵花镜(见图),江苏省镇江市劳动路出土,径13.6厘米。八出葵花形,圆钮,窄缘。钮右侧一僧人光头,身披交领右衽袈裟,双足踏一短小棒状物,正逆风行进于水面上。由于风大浪急,僧人袍袖随风飘动,袈裟褶皱清晰可辨,头上斗笠被吹歪至一侧,因而不得不作伸手扶斗笠状。钮的左下方有一龙探出,身躯一半掩于水中,龙身饰有细密的鳞片,龙首昂首仰望,口吐云雾,徐徐上升,托起一座殿宇。该镜背纹饰以翻卷流动的细密水波纹为底,表现了波涛汹涌,风大浪急。运用浅浮雕手法,突出主体纹饰。

  古今藏家和研究者多将此类镜命名为“达摩渡海镜”或“达摩航海镜”,取材于中国佛教禅宗始祖达摩在南朝·梁时航海北上前往少林寺的情景故事。杨玉彬《宋金“达摩渡海”故事镜定名质疑》一文中,作者通过检索、校验相关禅宗文献史料,认为此类镜图式中的脚踏短小直状物、短弧状条形器或椭圆形器飘行于水波上的达摩形象与佛教典籍所记的“达摩航海三载而至南越”故事内容不符,而与唐宋时期广为流行的另一类达摩与梁武帝论法不合而渡江北上魏地的禅宗故事情节契合,进而认为此类镜图式描绘的是“达摩渡江”的禅宗故事场景。由此,该镜定名应为“达摩渡江故事镜”。

  菩提达摩是中国佛教史上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被称为东土禅宗初祖。达摩为南印度国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南朝梁武帝时期,达摩乘坐国王所赐大船或搭乘当时往返于南印度至南朝吴越之地的商船队,远涉重洋,在海上颠簸三年后,终于梁武帝普通八年(527)九月二十一日至广州,刺吏萧昂以东道主之礼仪,欢迎他们,并上表奏禀梁武帝。武帝看了奏章,派遣使臣奉诏到广州迎请,十月一日达摩一行到达建康(即今南京)。武帝接见达摩,武帝问:“朕造寺、写经及度僧尼,有何功德?”达摩答曰:“无功德!”武帝曰:“云何无功德?”达摩曰:“此有为之善,所以无功德。”……达摩知道二人的心思没有契合,于是在十月十九日,悄悄回到长江北岸。梁武帝与达摩对话后,深感懊悔,得知达摩离去的消息后,马上派人骑骡追赶。达摩正走到江边,见有人赶来,就在江边折了一根芦苇投入江中,化作一叶扁舟,飘然过江,并于十月二十三日到达洛阳,这时是魏孝明帝孝昌三年。达摩下榻在嵩山少林寺,将少林寺作为他落迹传教的道场,广集僧徒,首传禅宗。自此以后,达摩便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少林寺被称为中国佛教禅宗祖庭。

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艺术百科全书

转载请注明:艺微客 » 宋代达摩渡江故事葵花镜

游客
发表我的评论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