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永凯近照
潮阳西岩,从“西山静境”这道山门进去,沿着蜿蜒的山路拾级而上,一棵千年甘棠树伫立眼前,据说,这里是明代潮籍名臣萧端蒙读书处。赵永凯喜欢到这里写生,若遇天朗气清,在此处极目远眺,可以望见练江甚至更远的南海,有点像少年时代的他,在家乡的华山上远眺渭河。这样的时光,是属于赵永凯的“专属时光”,除了写生,他更多的只是静静地坐着,静静地与周遭的一草一木相看,眼前的一切,每一次给他的感受都不一样,就像潮阳——这片他生活了15年的“故乡”带给他的感受一样,每天都是新的。
从八百里秦川走来的赵永凯,给人的感觉是粗犷豪迈的,就像“雄奇”、“大气”、“险峻”是他早期山水画作品的“标签”一样,那片生他养他的黄土地给予他的特质早已沉入血脉。赵永凯坦言,此前他也十分享受甚至痴迷于北派山水的笔墨恣肆和酣畅淋漓,而画风的悄然变化,始于2016年第一次上天台山。其时,在中国美术学院山水画专业研修班进修的他机缘巧合,第一次登上天台山,那片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闻名于世的山水给予他的,是迥异于北方山水所给予他的另一种震撼,此后,他一发而不可收,一次又一次地上天台山写生,媚丽的低山云海,神奇的天台佛光,还有画不尽的奇石、幽洞、飞瀑、清泉,不但给予了他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更让他对山水画创作有了更多、更深刻的感悟。他说,在天台山写生,每一次的感受都不一样,每一部作品也都让他很有感触,感觉他所追求的意境不仅仅在于笔墨,更在于理念和感受。这也正是他所希望带给读者的——一种精神上的东西!
唐代画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到:“自古善画者,莫匪衣冠贵胄逸士高人,振妙一时,传芳千祀,非闾阎鄙贱之所能为也。”他强调的是艺术创作并不仅仅是笔墨语言的展现,更多地是体现画家个人精神境界和审美心理对作品情趣的影响。这也是山水画发展过程中对画家内在精神要求的思想开端。赵永凯对于山水画创作的独到感悟与古人遥相契合,与其说是天台山那片神奇山水对他的“点拨”,毋宁说是他长期沉潜传统文化和师法自然之后的“顿悟”。他的这一份感悟,在他近期的山水画创作中有迹可循。
赵永凯近几年的山水作品依然离不开高山大川,但不再是一味的斧劈刀凿、焦墨渴笔的干涩险峻,而更多地增加了“水”的分量,横亘湍流峡谷间的一座小桥,层峦叠嶂间升腾的一缕云烟,茂林深树处闪现的几间茅屋……更宛若为原本雄奇刚烈的山川披上一道温柔的霞光,顷刻间山静水恬,却依然不失笔墨间的精神力度。站在赵永凯的这些山水面前,你会被它的纯正自然、理直气壮所深深打动,那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对应着自然客体的生命律动,巍峨的山川,飞动的云海,无不与人的呼吸同调,这或许正是古人所说的解衣磅礴、元气淋漓!
赵永凯说到,宋代词人辛弃疾是他喜欢的、也是对他的影响较深的艺术家之一。辛弃疾的词以艺术风格多样著称,既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沉雄豪迈,也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柔媚婉约。而在赵永凯近期的作品中,北派的雄奇壮阔和南派的浑厚华滋也如此水乳交融,从中,我们也看到了他对这片与“家山”相去千里的“故乡”的融入。赵永凯,这位自称“华山人”的画家,如今除了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和一副壮硕的体魄让人能将他与本地人区别开来之外,其他的一切都与地道的“潮阳人”无异,包括口味,他说,离开有一段时间,他就会特别怀念那一碗牛肉粿条。
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是故乡。我们期待赵永凯在这片土地上获取更多的灵感,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文/李晓颦)
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艺术百科全书
转载请注明:艺微客 » 处处云山无尽时 秦岭北望转参差——走近画家赵永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