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公告: 致力传播美好的艺术。

浅绛春色——青绿山水浅绛彩,诗书画印铺其中

艺术新闻 艺微客 499浏览 0评论

文/张秉正

摄影/何青林 李冬勇

1912年2月,紫金城门外护城河里的坚冰未溶,寒意凝重,12日,一道逊位诏书从宫内传出,这是大清帝国发出的最后一个红头文件,昭告大清王朝结束统治,封建帝制步入历史,华夏民族开启共和纪元。飘扬了近三百年写着满汉文字和绘有龙图腾的大清旗帜无声降下。

一批宫廷艺人走出宫院,辗转回到故乡或奔波市井,适应民国新时尚,无可奈何地拥抱中国历史上艺术家最大规模的深入基层、扎根生活的岁月。

顶尖级制瓷艺人向世界瓷都景德镇集聚,他们没有了帝国设计的繁褥样稿,也不再描写“大清光绪年制”的字样,在昌江之畔的珠江,以艺术的名义结社,成立了月圆会,整日对酒当歌,图谋新路。这些曾经帝国的艺术家,不再为官家提供的图样机械地填色,他们飞扬的艺术个性和娴熟的绘画技巧,在创新的驱动下,催生了一个新概念——浅绛彩。

“浅绛”一词,是国画中的术语,是中国山水画中的一种设色技巧,元代黄公望便是驾驭这一技巧的艺术大师。改朝换代和对同治粉彩的摒弃,艺术家们选择了浅绛,在瓷器上展示诗、书、画、印的才华,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张扬。 过去的工匠,终于敢在瓷器上落下自己的姓名,钤上一枚得意闲章。浅绛彩瓷在那段时期大量烧制,名家辈出,大放异彩。

迫于生计,他们烧制的产品大多为民间用瓷,一些大师的精品力作也蒙上灰尘。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这些“大路货”才受到世人关注,这朵绚烂的艺术奇葩受到它早已应有的礼遇。

浅绛的着色一定是淡雅的,先以浓淡相宜的墨线勾勒轮廓,再用草绿、浅兰尽染山石、树林、楼阁,少有红色,一改同治彩的艳俗,风清气正,书卷味浓。

古代的艺术家们,穷其一生追求诗书画印炉火纯青,而浅绛彩艺术大师,绘画神形兼备,诗词俱佳,书法功力深厚,印章逸趣横生。

现家中藏有几件浅绛彩瓷器,不敢断定为大师的作品,但称其为精品,实不为过。去年去重庆涪陵采风,闲暇之余在几家古玩店游逛,相中了一个浅绛彩帽筒,因题有“坤记氏”落款,一眼便知是民国小有名气的名堂款,虽有惊线,仍以高价买下。将帽筒置放于博古架上,细细欣赏,画面以三棵古树为主体,墨线勾划古树主干,几枝新芽泛出翠绿,挂有赭黄色花朵,古树泛新绿带有明显的反差效果,暗含喻义。古树根植于荒石之中,绘画者使用皴笔,勾划石纹,树下一民舍,一奇峰突起,山上有一亭,对面有用浅兰色勾出的大山,山下绘有乌蓬船,船下简单绘有几笔波浪线条,传递波光粼粼、浩渺辽阔之意。整体画面表达中国绘画之最高境界——大写意。帽筒顶端题有“南华秋水北苑春山丙辰秋月书于昌江客次坤记氏作”的字体,下钤有一枚闲章。慢移此筒,似观赏一幅山水轴卷,把握于手,感受别样。

16年前,湖南一藏友带来一口一品锅,当时只是觉得画面漂亮,盖上绘有人物图案,遂购之。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这一藏品的认识逐步加深。这是一个典型的浅绛瓷器精品。整体画面用淡墨勾划,古树、山石、房舍刻画得极为细腻,用淡兰粗勾远山,民舍前方有身着红、蓝两色服装的人物,不知是老者论道,还是童子辩论,整体画面春意盎然,自然和谐。后题有“万里黄河绕黑山”句,不明其意。此罐盖面绘有一老者和两童子三个人物,两侧绘有翠竹,画面层次分明,人物栩栩如生,为浅绛彩精品。虽盖与罐并非原配,但作为两件浅绛彩的艺术精品,也算是有失有得吧。

浅绛彩的风姿在上世纪四十年代隐身于蓝绿的山水之间,收藏在中国艺术册页中留下淡雅的一瞥。

有诗为证:

风云突变帝制崩,瓷都炉火别样红,青绿山水浅绛彩,诗书画印铺其中。

前有程门领风骚,更有碧珊两雨亭,珠山客次昌江畔,姿意挥毫八画翁。

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艺术百科全书

转载请注明:艺微客 » 浅绛春色——青绿山水浅绛彩,诗书画印铺其中

游客
发表我的评论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