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公告: 致力传播美好的艺术。

妙品生活 | 小暑·古人消夏的神奇操作

艺术新闻 艺微客 497浏览 0评论


今日小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注曰:“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元 刘贯道

《消夏图》


小暑一般在农历六月初,今年因为多了个闰四月,如今倒还没到六月。《月令》说,六月初还不算太热,故称小暑。按节气的这种说法,广东人大概不太服,毕竟这里有大半年是夏天,约等于在小暑和大暑之间来回往复。


小暑过后便是入伏,天气闷热潮湿,民间甚至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而在没有空调电扇的古代,这样潮热难耐的天气,消暑便是重中之重。

吃瓜


此吃瓜就是字面意思的吃瓜,非吃瓜群众也。


夏天消暑,最直接的法子就是吃各类瓜果。


▲南宋 佚名

《瓜果草虫图》中的西瓜


《本草纲目》记载,西瓜自五代时由西域传入中国,因为有祛暑降温的效果,迅速风靡大江南北。西瓜汁水充足、清甜爽口,耐储存还便宜,瓜子可做小食,瓜皮能入药还能做菜,全身都能用个彻底,是古代寻常人家消暑的好选择。


▲元 钱选

《秋瓜图》


此外,夏天还有时令的香瓜、菜瓜、黄瓜、白瓜等等,总之这个时节瓜果是不缺的,放进井水或小河里镇一镇,就是天然冰镇的消暑利器。


▲宋 佚名

《宫沼纳凉图》中的冰镇果品饮料


当然,有钱人家就不在乎什么天然冰镇了,冰块一放,什么瓜果不能镇?再加工一下,水果冰沙、冰酥酪、冷饮什么的想吃就能有。到宋代,随着制冰技术的发展,这类消暑果饮普通老百姓也能吃到了。

纳凉


盛夏的阳光堪称物理炙烤攻击,这时候,荫处就是抢手的纳凉地点。午睡小憩,闲话家常,上至老下至小,人人都爱它。


树荫下摆个凉床,衣衫一敞,等风自树下掠过,惬意自不必说~

▲南宋 佚名

《槐荫消夏图》

袒胸露乳打赤膊,古代就有了。


芭蕉,因其叶子宽大,形成的荫处范围广,且自带清香,也是纳凉上选。


芭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孤独忧愁的意象,文人往往借之抒发离愁别绪、孤苦烦闷,此外,因其体态粗犷而叶嫩柔滑,形成强烈的对比,又象征潇洒,是古代文人园林造景中的常客。


▲清 邓元举

《蕉荫纳凉图》

▲明 陈裸(款)

《蕉林易趣图》

凉席一铺,独享这片小天地,舒坦~


避暑


避暑,一个“避”字绝妙。


如果说吃瓜和纳凉是在炎阳暑气的围攻中寻得一点凉爽,那么避暑就是突出重围,去到暑气攻占不到的地方。


▲南宋 佚名

《纳凉观瀑图》

水边好乘凉~


这类地方大多临山靠水,以茂盛的植物和水流对抗盛夏暑热,形成天然的屏障,又有深山清净环境和天然氧吧的加持,让人从心理到生理都感到清凉。

▲宋 佚名

《荷亭消夏图》

▲元 盛懋

《山居纳凉图》


自雨亭


所谓科技改变生活。


古代避暑消夏的终极形式是物理空调房——自雨亭,其充分使用水车技术,将活水引到屋顶流下,利用水流带走热量,原理大概是这样的 ↓


自雨亭兴起于唐代,唐人封演的《封氏闻见记·第宅》中就有记载:

宅内有自雨亭子,簷上飞流四注,当夏处之,凛若高秋。


其实际效果大约是这样的 ↓

▲元 王振鹏

《大明宫图卷》中的自雨亭


当然,自雨亭这般豪华的中央空调,从地段选址、到工程建设,非有钱人用不起。


不过自雨亭还有不同版本,原理大致相同,差别在于规模——经济条件差一些的,就建个mini版,曰“凉屋”;不差钱的可以来个plus版,大名鼎鼎的大明宫含凉殿就是顶配版的自雨亭。


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二十四节气伴随华夏人民走过了千年,所谓节气习俗,实则不过是不同气候下呈现的衣食住行,而这些生活俗事,体现的正是人们的智慧和巧思。


夏日最难熬的日子里,愿你得心内一片清凉。

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艺术百科全书

转载请注明:艺微客 » 妙品生活 | 小暑·古人消夏的神奇操作

游客
发表我的评论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