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公告: 致力传播美好的艺术。

瓠壶 亚醜钺 春秋铜罐:山东博物馆藏青铜器掠影

艺术新闻 艺微客 450浏览 0评论

瓠壶 亚醜钺 春秋铜罐

山东博物馆藏青铜器掠影

青铜器是铜锡或铜锡铅合金制作的器物,起源于夏代或更早,盛行于商周,形制上有饮食器、酒器、水器、兵器、乐器、工具、货币、车马饰等,种类繁多,纹饰精美。它的出现曾经在生产力的发展上起过划时代的作用。一些器物在祭祀或宴飨中,被赋予特殊的意义,成为区别贵贱、体现礼制的东西。器物上的铭文,上与甲骨文相接,下启篆隶楷之先河,被称作“钟鼎文”或“金文”,其中不少既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又是优秀的书法作品。

山东博物馆收藏的青铜器,上起晚商,下迄汉代,多为建国以来山东各地所出,个别出自民国时期。涉及到的既有商代的方国大族,也有周代的邦国及汉代的诸侯王等,其国属亦不仅限于山东地区。这些地下出土的青铜器,是研究山东古国史的可靠资料,向来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也有少部分传世品,尽管出土地点不详,但其中商代晚期的射妇桑鑑和西周晚期的颂簋,铸工精美,流传有绪,文物价值自不待言。尤其是颂簋那152字的长篇铭文,曾收入郭沫若的《两周金文辞大系》,既有西周金文的经典之作,又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值得珍视。另如通高83厘米的作宝鼎,形制纹饰均属西周前期风格,体量之大,当属宗庙重器,亦为我馆的镇馆之宝。

亚醜钺

商代,通长32.5、宽34.5厘米。1965年青州苏埠屯1号商墓出土。1号商墓于1965年,由山东博物馆王恩田等数位学者组成的考古队所发掘,是迄今为止除安阳殷墟以外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商代墓葬,意义非凡。

亚丑钺出土于1号大墓的墓道内,与其同时出土的还有另外一件大钺,与亚丑钺形制基本相同,由于这两件钺从造型到体量都是难得一见的珍品,出土后不久,第二件即被调往北京,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亚丑钺则留在了山东博物馆,成为山东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亚丑钺为方内,双穿,两肩有棱,器身透雕人面纹,人面五官微突出,双目圆睁,嘴角上扬,口中露出城墙垛口似的牙齿,极富威严。因其口部两侧对称地铭“亚醜”二字,故名“亚醜钺”。

陈侯壶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通高50.5厘米

1963年肥城县孙楼公社小王庄出土。

容酒器。扁方体,长颈,垂腹,圆角方圈足,盖为子口,盖顶有圆角长方形捉手。颈两侧附象首套环大耳,象鼻上扬。盖、颈、足饰弦纹,腹饰“田”字纹。器盖对铭,各阴文13字:“陈侯作妫橹媵壶,其万年永宝用。”“陈”,先秦国名,妫姓,原在河南睢阳,后迁安徽亳县。“妫櫓”是他女儿的名字。“媵壶”即陪嫁的壶。

铜酃

春秋,通盖高53.4、口径25.1厘米,1925年沂水出土。侈口,束颈,广折肩,腹渐收为小平底。肩两侧有兽首衔环耳。兽首两眼浑圆突出,兽鼻上卷,双耳卷曲,兽首正中有独角,整体似龙形。盖呈覆碗形,盖顶有鸟形钮。器与盖通体饰瓦纹。据文献记载,沂水地区在春秋时期为莒国辖区,莒为东夷古国,有“尚鸟”的习俗。这件铜器,器盖就是以鸟为捉手。该鸟短尾,敛翅,挺颈而静卧,造型美观又有实用价值,为整个器物增添了几分活力。

如凤飞翔:春秋铜件

错金银战国镶绿松石大镜

瓠壶

春秋,高31、口径8.8、足径9.6厘米,1963年莒县天井汪出土,酒器。斜颈,鼓腹,龙形鋬,矮圈足作索状。颈及上腹装饰繁缛的蟠虺纹,下腹饰垂鳞纹。壶的形制仿自自然界的植物瓜瓠,瓜瓠是葫芦的一种。《诗·七月》曰:“八月断壶。”毛传:“壶,瓠也。”古代壶与瓠相通,瓜瓠成熟,去其瓤,干固后,可作容器,现在这种容器,仍被世人使用,古人亦用此器,并按其形作成陶质、铜质的仿制品。瓠壶是青铜壶中一种,体形似瓜瓠而侧颈,盖有环链与器相连,腹部有提梁,据史书记载,瓠壶为“尚礼”之用,装的酒为“玄酒”。此瓠壶纹饰精美,铸工精良,装有龙形鋬,可见其功用非同一般,礼器性质明显。

本内容展览图片均为乐艺会图库资料

欢迎转载

谢绝不经同意擅自拷贝图文至自己公众号发布

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艺术百科全书

转载请注明:艺微客 » 瓠壶 亚醜钺 春秋铜罐:山东博物馆藏青铜器掠影

游客
发表我的评论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