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公告: 致力传播美好的艺术。

宝福局同治钱价值初探

艺术新闻 艺微客 449浏览 0评论

  

  

  图1 

  

  图2

  笔者收藏有一枚清代宝福局同治通宝小平钱。面文“同治通宝”四字,楷书对读,背穿左右分列满文“宝福”二字,纪铸造钱局“福建宝福局”。该钱直径22、穿宽5、郭厚0.8毫米,重2.78克,黄铜质地(图1)。“同治通宝”是清穆宗同治年间(1862—1874)铸造的年号钱,当时全国共有宝泉、宝源、宝苏、宝桂、宝云等24家钱局开炉铸造,福建宝福铸钱局铸造的“同治通宝”钱较为罕见。

  “同治通宝”钱开铸于清穆宗同治元年(1862)。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1856—1874),咸丰皇帝长子,其母为著名的叶赫那拉氏(即后来的慈禧太后)。咸丰次子三岁就夭折了,所以载淳成了皇位的唯一合法继承人。咸丰病死后顺理成章继位,在位十三年(1861—1874),患天花而死,终年十九岁。据文献记载及存世实物,同治时期先后有户部宝泉、工部宝源及直、苏、昌、浙、福、济、云、广、桂、巩、川、东、武、河、台、陕、南、晋、黔、伊犁、库车、阿克苏等钱局开炉铸钱,铸造有小平、当四(宝伊局)、当五(宝巩和库车局)、折十等版别。

  同治钱铸造时间虽前后长达13年,但除小平钱较为多见外,其他品种较为少见。小平钱中又以户部宝泉、工部宝源及宝苏、宝浙、宝云、宝昌、宝川等钱局铸币为多见,其他钱局很少发现或仅见部颁样钱,如宝福局同治钱就比较罕见。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晚清时期,福建民间普遍使用白银,特别是广泛流通使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流入的外国机制银元,铜钱流通使用量日渐减少;二是咸丰时期,清政府滥铸大钱以挽救由于太平天国起义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内外交困造成的财政危机,导致币制危机引发经济萧条,铜钱需求量下降;三是同治时期,因铜价上涨,铸钱无利可图,甚至亏损,各地钱局相继减铸或停铸铜钱,宝福局钱币铸造数量也大幅度减少,只铸造少量呈样钱用于应付中央政府的检查,故而存世不多。

  同治年间铸钱总体并不十分美观,铸造工艺粗糙,钱文模糊,铜质较差,大小、轻重参差不齐,减重较为明显,小平钱直径大多在17—23毫米左右,重约2—3克。相比之下,福建宝福局所铸同治小平钱,铸造工艺尚可,采用黄铜铸造,钱文清晰,直径一般不小于22毫米,重2.7—3克。宝福局还据部颁母钱铸造有少量折十型呈样钱,青铜质地,存世更为少见(图2)。宝福局同治钱铸造数量罕少,成为收藏成套同治钱的“筋币”,故而受到钱币收藏者的追捧。目前宝福局同治小平钱市场价格500元左右,品相精美者,当在千元以上。

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艺术百科全书

转载请注明:艺微客 » 宝福局同治钱价值初探

游客
发表我的评论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